引言: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云报全媒体记者带你走进喀斯特上的绿洲——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讲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绿色文山故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山间林地,三七、八角、石斛茁壮生长;湖边湿地,山水间尽显风光秀丽;乡村小寨,庭院里藏着绿色经济……行走于壮乡苗岭,城市显山、露水、增绿,乡村见绿、现美、展富,一枝一叶的生长聚集成鲜明的发展“底色”,一幅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文山”新面貌,展现着新时代文山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担当和作为。
“绿水青山”连接着生态环境的保护,“金山银山”连接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沿着“两山论”的指引,从全域推进绿美建设到全力发展绿色产业,新时代十年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将生态文明创建工作融入和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打出了防治污染、修复生态、集约资源、发展产业的组合拳,走出了一条“逐绿前行、因绿而兴”的发展之路。
《港湾》丘北普者黑 付大钊 摄
建章立制 实现生态新升级
西畴县兴街镇拉孩村的石旮旯地里,曹贵鑫100多亩树番茄即将进入收获季,“今年预计可实现收入60万元,山绿起来了,我们也富起来了。”眼前的景象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是被石漠吞噬,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三光片区”,曹贵鑫的致富之路,正印证着这片土地“幸福绿”的回归之旅。
石漠梯地结硕果 陈明凯 摄
荒山变绿洲的背后,是文山州久久为功,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出的铿锵步伐。从制度体系建设入手,文山州不断健全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构建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完整责任链条,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把文山打造成为北回归线上宜居、宜业、宜游“喀斯特绿洲”的思路逐渐明晰。
山村晨曦-熊平祥 摄
围绕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核心工作,文山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全州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累计达到236.57万亩,森林覆盖率36.71%,绿色版图不断扩大。建设国家石漠公园3个,创造了“六子登科”世界石漠化治理经验,西畴县获批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今年上半年,普者黑湖中部国控断面水质综合达Ⅱ类,水域内再现“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文山用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把“绿水青山”留在了壮乡苗岭。
精准发力 一湖一河绽新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傍晚的盘龙河边,不少市民沐浴着夕阳余晖,在此散步锻炼。然而,“河水黑污臭,河岸脏乱差”曾是盘龙河甩不掉的“标签”。
为让盘龙河重回水清岸秀,2021年,文山州启动盘龙河综合治理项目,以“一河治理”推动“一城变革”,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城市新形象逐步显现。2022年,盘龙河文山市城区段下游东方红电站省控断面水质全年综合评价从Ⅳ提升至Ⅲ类。
水天一色-熊平祥 摄
十年来,文山州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突出抓好以“一湖一河”为重点的河湖保护治理工作。如今,像盘龙河一样秀丽的美丽河湖已遍布壮乡苗岭,小河大湖水清波明。
丘北县曰者镇红星村是普者黑湖临湖村庄之一,走进村里,污水管、沉泥井、综合处理池、一体化设备、人工潜流湿地等设施一应俱全,实现了群众生活污水全部有效处理。
丘北县腻脚乡 付大钊 摄
在普者黑湖流域核心区,像红星村一样的临湖村落涉及22个村委会200个村小组。为完善流域截污治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文山州以项目为支撑,全面组织开展普者黑湖流域截污治污、入湖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水资源保护治理等系列项目。同时,统筹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防治等工作,稳步推进曰者镇、新店乡等四个乡镇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工程。
普者黑景区 李成龙 摄
目前,普者黑湖泊生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管网施工累计完成1.25万千米,完成总量80.1%。实施“公司收集处理+统一还田”等综合防治项目,带动2250余户农户消纳畜禽粪污总量8万余吨,还田面积10万余亩,逐步推动普者黑湖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转变。
绿意涌动 产业发展活力足
十年来,文山州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融入全州发展大格局。
绿色产业-熊平祥 摄
以全州57户三七为主的生物医药加工企业为重点,推进“绿色品牌”升级;以推动绿色铝为主的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主引擎,全力培育铝、硅、锌铟等支柱产业优势,全州绿色铝总产能343万吨;启动砚山县年产6万吨锂电池负极一体化项目、广南县2GW锂电池PACK生产线项目前期工作、西畴县新能源电池产业园建设,为提振工业经济注入强劲动能;投入资金8339.27万元升级改造清洁生产技术,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稳定削减,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322.06万元,产业“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升。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文山,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以绿惠民,借绿生金的故事比比皆是。
初秋时节-唐玉芳 摄
富宁县田蓬镇上寨村,“棚内有中草药、树上有苹果梨、林下有生姜、院外有八月瓜”的绿色产业布局让农户累计分红7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达到375万元;麻栗坡县杨万村,柑橘产业让昔日荒山蜕变为挂满希望的“金山”;广南县八宝镇,秀美的田园风光让旅游观光和特色休闲农业不断迸发活力……
美丽乡村 梁艳 摄
随着绿美建设全面铺开,全州1.36万个村庄正成为美丽经济发展“引力场”,一个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探索实践,都成为了当地富民增收的强大引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