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宋浩
——首次对“乱书”进行系统阐释,首次回应对自己的争议
2023年8月20日,书展现场。
【资料图】
8月20日,书法家王冬龄携新书《乱书:生生不息的中国书法》亮相上海书展,一群年轻人围上去签名。
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收录了王冬龄学书法的经历、探索的艰辛以及希望中国书法获得全世界人们喜爱的心情。在书中,他首次对“乱书”进行了系统性的阐释。
《乱书》,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3年。
书展签售前一天,8月19日晚,以“书写在当代”为主题的新书发布会在上海中心朵云书院举行。
现场,王冬龄罕见地回应了对“乱书”的争议声音。
对一部分不理解的声音,他其实看了很高兴,因为能看出来这些人是真心爱书法。
王冬龄向出版社赠字:“艺术为美好生活。”
“我也爱书法啊!”王冬龄说。学书法、写书法、教书法已经60年,每天还要临摹碑帖,书法已经是他生命的全部。他说,那些批评他的人跟他是一样的,希望中国书法好,因此对那些争议他并不难过、更不生气。
何谓“乱书”?
顾名思义,看上去是杂乱交叉的线条、字与字重叠,字体本来就是恣意的草书,又密密麻麻“乱”在一起。“乱书”遮蔽了文字的可识读性,成为直抒情感、表现生命激情的方式。这是王冬龄将传统书法与当代艺术结合,对书法的当代性、生命力的探索。
“乱书”从诞生以来就引发了很大反响,很多人不理解,王冬龄是科班出身(恢复高考后第一届书法研究生),并且师出名门(林散之、陆维钊、沙孟海等亲手教出来的学生),为什么不守着传统老路,却另辟新的艺术世界?
书展现场,为读者签名。
如何理解“乱书”,理解王冬龄?这是我的观察。
【1】
王冬龄1945年出生于江苏。新文化运动过去20年,从语言文学到社会风俗,中国社会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其中包括毛笔书写被渐渐取代,退出日常生活,成为文雅、传统的象征。
小篆作品,1962年,时年16岁。
16岁时,王冬龄考入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担任书法课代表。在这里任教过的,有徐悲鸿、傅抱石、吕斯百、秦宣夫、陈之佛、沈子善等。这些20世纪艺术大家,大都有留洋背景,他们吸收西方艺术元素,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
毕业时的楷书作品。
从学校毕业后,王冬龄先拜林散之为师,后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研究生班——成为新中国第一届书法篆刻硕士。
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教师,也是书法篆刻史上的名家。
与晚年林散之先生合影。
当时,王冬龄就感受到自己和老一辈人有很大差异。以林散之为代表,老一辈书法家往往都是“国学”出身,熟读四书五经,根底深厚;而自己受的是新式教育,加上社会上的文化氛围也大不相同,国学根底整体是走下坡路。
自己还有机会超越老师们吗?王冬龄后来想通了,汉赋之后有唐诗,唐诗之后有宋词,每个时代都诞生新的创造。只有不自卑、勇于超越前人,才是一条出路。
青年王冬龄。
1981年,王冬龄已经毕业留校任教,教留学生书法。随着改革开放,整个80年代,中外文化艺术频繁交流,现代艺术蓬勃发展。过去几十年,日本的汉字书法已经打开眼界,借鉴西方抽象艺术,诞生了现代书法。同时,东方书法的价值也被西方艺术家发现,对西方抽象表现主义艺术产生影响。
而当时,很多问题摆在中国书法家面前:书法是艺术吗?中国书法可以走出去影响世界吗?时代变了,书法是守住古代传统,还是需要创新?不少有识之士开始了“现代书法”的探索,王冬龄就是其中一人。
【2】
在王冬龄的课堂上,留学生对书法的看法、对艺术的理解方式,与中国学生不一样。这让王冬龄获益匪浅。他感觉到,在当代艺术殿堂中,书斋里的中国书法内敛而单调,应该拓宽书法的艺术表现力。现代书法的探索,王冬龄首先想到的是 “大”的视觉表现力。
1987年,中国美术馆,王冬龄第一次个展。在巨幅作品“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前面。
经过几年的探索,1987年,王冬龄赴北京,在中国美术馆创办首次个人书法展。其中巨幅书法“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3米宽,7米高,一个“带”字就高达3米。写这幅字用的大笔,还是向老师沙孟海借的,沙老当时已年高,舞动大笔的机会少。
王冬龄写完给沙老看,沙老很赞赏:“真伟观也。”
1989年,王冬龄应邀去美国高校讲学四年,这四年的旅美经历对王冬龄意义重大。从域外回望国内,西方的现代舞蹈、现代绘画,无不给王冬龄艺术上的启发。他越发坚信,中国书法也会和中国功夫、中国美食一样,超越民族和地域,获得全世界的喜爱。
2011年,在街头书写《心经》。旁边为学生鲁大东,现为著名书法家、艺术家,中国美院副教授。
后来,王冬龄与《钱江晚报》一起策划“大字走世界”,从杭州、香港到巴黎、纽约,成为当时的破圈话题。书法、影像、行为艺术相结合,这是当代艺术的范畴。看惯了书斋作品的人,会觉得王冬龄难以理解,然而这是王冬龄对现代书法的标志性探索,他希望让书法走向街头,以互动的方式向西方、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书法。
2015年为苹果杭州旗舰店题写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015年,苹果的杭州旗舰店开业,王冬龄写的一幅《饮湖上初晴后雨》挂满了玻璃墙,与西湖最热闹的喷泉景点相对。
苹果CEO库克也去王冬龄的工作室,向王老师学写中国书法。
他跟着王老师,一笔一划学习了“美”字,最后模仿王老师的草书写“再见”二字。
蒂姆·库克的微博。
“才华横溢的王冬龄教授给我上了第一堂书法课,乐在其中。”库克在自己微博上说,同时晒出了他的草书作业“再见”。“见”字最后一笔,弯钩往上延申,可谓深得老师的精髓。
探索现代书法40年,王冬龄的“乱书”获得了世界艺术界的认可,作品被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以及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海外机构收藏。
今年5月,王冬龄的个展“仰望星空”在英国剑桥大学举办,获得成功。
2023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为在英国剑桥大学举办的个展“仰望星空”书写作品《老子箴言》。
对王冬龄来说,中国书法必须根植于中国传统、中国文化,但同时也要与世界交流。这其实也是上世纪初徐悲鸿、林风眠一代人遇到的问题,也是艺术家永恒面对的问题,是关于艺术如何“生生不息”的问题。
【3】
王冬龄的书房悟斋,就坐落在西湖边。如果1978年没来杭州,如果没有西湖,也许王冬龄的书法会是另一种面貌。
王冬龄喜欢西湖——微信头像就是西湖,尤其喜欢西湖荷花。不是夏日的“接天莲叶无穷碧”,而是秋冬时的枯荷。他常带着相机蹲在西湖边,茂盛过后荷花留下杂乱的枝,映夕阳或枕白雪,别有诗意。
王冬龄拍摄的西湖。
20多年来,王冬龄拍摄的枯荷照片超过10000张。把枯荷照片与王冬龄的“乱书”对照看,水上杂乱交叠的枯荷,像极了他的“乱书”。“枯荷给了我太多潜在的启发和创作的灵感。”王冬龄在书中提到,正是西湖枯荷让他得悟。
《一丝天地》,2021年。
2012年,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主办“书写之道:八位中德艺术家联展”,王冬龄是参展艺术家之一,参展作品中有一幅《春江花月夜》,一米见方。
这是一幅草书,又是一幅不一样的草书——字与字勾连、叠压在一起,“乱书”诞生了。这是他第一次明确地向公众推出“乱书”,也是在这时候,王冬龄意识到,这就是自己苦苦寻找的艺术语言啊!
《霍金箴言》,纸本水墨,380cm×1080cm,2023年
“乱书”对王冬龄很重要,他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找到了现代书法的新方向。尽管至今仍有人表示对这一艺术形式不认可——太乱了,要仔细看才明白是“明月几时有”或是“天地玄黄”,或是“你问我爱你有多深”。这不是很难辨认吗?
《奥里给》,成都双年展作品,2023年。
欣赏中国书法之美,一定要看清吗?上世纪80年代,王冬龄就思考这件事了。外国人未必认识汉字,但仍可以感受汉字书法艺术之美。书法从中国、从日本传到西方,依然给西方当代艺术深刻启发,推动了西方艺术的发展。
这就是中国书法的魅力啊!书法这一艺术,本身有超越汉字的美,与汉字的形、音、义关系不大,毛笔的线条美是全人类共通的。
王冬龄书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书的封面设计即用此作品。
因此,“乱书”不是书法门外汉也可以信手涂抹,看上去乱就可以叫“乱书”。正如本书的策划、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管慧勇所说,“乱书”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从传统中生长出来的。
“乱书”的诞生,打破了古今中西文字上的隔膜。同时又以纯正草书的章法书写,坚守中国传统书法的笔法和笔意,让古老的书法成为一种当代艺术,焕发新生。
【4】
为什么叫“乱书”?
王冬龄解释,汉字“乱”是会意字,早期字形是两只手理顺散乱的丝线,引申为治理、理顺的意思,后来才有了无序、混乱的意思。这样辩证的含义,合乎“乱书”乱非乱、书非书的含义。
同时,对艺术家来说,“乱”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绘画中有“乱麻皴”,诗文中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白雨跳珠乱入船”“乱红飞过秋千去”“书似青山常乱叠”……再加上西湖秋冬时枯荷,“乱”是王冬龄喜欢的美的境界。
王冬龄在工作室。
临摹的书法家中,王冬龄喜欢过晚清的吴让之,喜欢过宋代的米芾,喜欢过明代的王铎和徐渭,也喜欢过汉唐的碑帖。40多年来每日一张,他明白困在传统中的保守人士,是无法创新的。
从西方印象派到文学中的《红楼梦》,无不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并最终成为新的传统,也无不经受过争议。在王冬龄看来,历史悠久的中国书法当然可以创新,有生命力。书法并不一定是古的、是书斋里的东西,书法可以是当下以及未来的东西。
2021年,王冬龄在浙江美术馆举行了“从头开始——王冬龄书法艺术60年”展览。现场他尝试了VR书法,写的是《逍遥游》。浸淫书法60年后,而今迈步从头越,王冬龄找到了一点庄子笔下大鹏“无所恃”的感觉。
王冬龄在尝试VR书写。
王冬龄的探索永不止步,他还尝试过iPad书写,让新媒介与古老书法艺术的碰撞。毕竟,比他还大8岁的国际艺术大师大卫·霍克尼也用iPad作画,但还没有人用iPad来写书法。王冬龄尝试了。
王冬龄的生命保持在一个打开的状态,不封闭、不自我,对世界充满好奇,摸索着一切新的东西。对世界艺术发展保持关注,同时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保持思考。从上世纪末开始,科技和艺术发展迅速,键盘甚至语音输入几乎代替书写,在王冬龄看来,这是书法的挑战也是机遇。
经过对现代书法40年的探索,王冬龄从杭州西湖出发走向世界,也带着中国书法走向世界,走向现代,“生生不息”。
在当代、在21世纪,王冬龄希望书法不仅仅是文化价值上的“写字”,而是应该成为一种当代艺术,或与当代艺术对话的艺术门类。“总之,当新世界,开新境界,不限于华夏子孙,应该让地球上更多人都能欣赏和喜爱。”他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