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观山湖公园的一处水域。新华社记者 向定杰 摄
“这些年,城里的公园越来越多,能逛的地方增加不少。”作为徒步爱好者,罗秀习惯随手将美景“收藏”到自己的手机中,不时与亲朋好友分享,“手机内存越换越大,还是感觉不够用”。
对生活在贵州省贵阳市的罗秀来说,从身边公园的变迁可以看出城市的更新发展。地处中国西南山区、云贵高原上的贵阳,受喀斯特地貌影响,传统的老城区空间狭窄,此前黔灵山公园、河滨公园等屈指可数的去处常常人挤人,一些市民进趟公园,路上得花个把小时。
(资料图)
结合实际、考虑需求,2015年贵阳提出打造“千园之城”,着力构建贴近生活、服务群众的生态公园体系。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山体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因地制宜,一批布局均衡、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公园逐步建成。
数据显示,目前当地各类公园总数达到1025个,极大拓展了市民休闲娱乐空间。截至2022年底,全市建成区公园绿地达4578公顷。
湖面清澈宽阔,荷花竞相绽放,白鹭恣意欢鸣……在占地约5千亩的观山湖公园内,每逢周末节假日游人如织。一踏进园区,就能感受到闲适惬意,热爱健身的市民将这里视为天然的锻炼场所。
贵阳市生态环境局观山湖分局局长曹杨介绍,观山湖区是生态环境部命名授牌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目前,该区已建成各类公园184个。推窗见绿、出门见园,人民群众的生态福利触手可得。
市民在贵阳市观山湖公园内赏荷花。新华社记者 向定杰 摄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市民对城市绿色生态空间有了新的需求。近年来,中国多地提出建设“千园之城”,“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在越来越多城市成为常态。
201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宣布建成和开放公园数量达到1000个以上,实现“千园之城”目标。目前,当地又在以更高的起点、更高的目标规划“公园城市”建设,计划到2035年全市公园总数力争达到1500个。
作为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主办地,中国沿海城市福州在繁华的高楼大厦间也有诗意栖居的“世外桃源”。资料显示,仅在“十三五”期间,福州就累计建设生态型、社区型、文化型等各类公园1202个。
“千园之城”也是不少城市正在努力的方向。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武汉在建各类公园102座,全市公园总数突破800座,距“千园之城”目标更进一步。昆明市园林绿化局今年提出,力争在2025年前全市公园数量增加到1000座以上,将昆明打造成为“千园之城”,为打造“绿美春城”夯实基础。
今年中国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新增和提升城市绿地2万公顷,建设“口袋公园”3800个。
在贵阳城区一处以“雨巷”为主题的“口袋公园”,漫步青砖灰瓦的巷弄中,仿佛置身江南。建设管理人员介绍,这种利用边角地“见缝插针”打造公共空间的做法旨在给市民带来更好的体验。尽管只是一个小地块、小绿地,但可以有效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按照中国住建部门的要求,除了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外,还要大力推进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目前,多地已开展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让群众享有更多绿色空间。今年6月,贵阳12个城市公园绿地试点开放共享,以便更好满足群众搭建帐篷、运动健身、休闲游憩等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需求。
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市公园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社会生活的载体,也可以成为城市发展动力。2022年,绿色经济占贵阳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50%。贵州理工学院教授安艳玲表示,通过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文明,当地学会了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以绿色经济为引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正在成为中国城市的共同选择。通过技术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持续提高经济发展“含绿量”,中国越来越多城市正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加速奔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