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第一口鲜甜,非杨梅莫属。湿热的风拂过青田,一大早,我们从县城出发,沿瓯江一路驶向东南,远远望见了沿江而建的三溪口街道白浦村。漫山青翠间,密密麻麻的连片杨梅大棚,在阳光下闪着光。
(相关资料图)
白浦村党支部书记章体林笑着迎了上来,拉着我们进山,“走,我们先去山里找季东青!”季东青是青田东青杨梅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也是青田杨梅大棚种植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013年,他搞大棚种植,竹架改钢架,铺盖上塑料膜,引进了全市首套杨梅智能化管理设备,通过控温控湿等指数调节,提高杨梅抗风险能力。如今,合作社的11个大棚总面积达40亩,杨梅产量从当时的1000余斤增至1万余斤,带动100余人就业、增收。
日头下的杨梅山格外闷热,大棚顶棚自动通风降温,微风徐来。正在摘杨梅的季东青探出黝黑的脸庞,朝我们打招呼,“这段时间杨梅抢收忙嘞,我们早上4点来钟就进山收了,一天要收600来斤!”接过带有挂钩的竹筐,我们也爬上树帮忙抢收。在季东青的指导下,很快,摘满了三大筐,双手染上了黏糊糊的紫红色果汁。采摘间隙,季东青手机提示音接连响起:“有新的订单要派送了!”季东青赶忙上车,带我们下山送货,沿途时有车辆穿梭。
“村里家家户户都在种杨梅,这些都是运送杨梅的车。”章体林告诉我们,村里专门打通白浦高山杨梅主产区近6公里的杨梅道路,原来靠肩挑2个小时的运输时间缩短到20分钟。
很快,车子停靠在白浦村杨梅文化广场,我们来到村里的杨梅集散交易中心,墙上木舟沿溪运送杨梅的彩绘,勾起了章体林的回忆,“这里原本是县里的落后村,早年靠砍树行船卖柴为生,山体秃了,环境也恶化了。”
“千万工程”的实施,让白浦村的思路一变天地宽。2003年以来,村里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农房民居外立面改造和路面绿化等,并以杨梅产业为核心,融合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打造杨梅农旅综合体项目,村庄面貌得以焕然一新,还入选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广场内,杨梅镂空雕塑立于中央,“梅”好生活超市、“梅”好餐厅等有序排开。“刚摘的杨梅,来,尝尝看!”一间店铺门口,摆了几大筐杨梅,51岁的白浦村民卢连东操着一口青田话喊住我们。我们尝了尝,味道鲜甜!他笑着告诉我们,这段时间杨梅销售火爆,供不应求,一天就能卖出700多斤,去年年收入有30多万元。
走出市场,章体林带我们沿村道散步,穿过长亭,景观湖旁的向日葵花海里,红色风车随风转动,游客们举着手机拍照。“今年,村里与浙江辉煌通用航空公司合作开发杨梅农旅综合体项目,打造了杨梅主题广场、现代农业板块、杨梅特色产业商街、亲子休闲度假景区、特色花海公园等五大特色子项目和水上机场,也办起了杨梅音乐节,吸引了近万名游客。”章体林说。
杨梅产业,为村里聚了人气,也带来了新气象。“村里专门建立专家人才库,成立‘白浦杨梅博士站’,组建15人技术服务队,为梅农提供技术帮扶,培育新型农民队伍,如今已经有6名青年返村创业。”章体林说。
曾在湖南开超市的80后村民陈康平回来了,他返乡投资100多万元建设20亩的杨梅基地,带来了新的种植技术。从部队退伍的90后青年姚泽森也回来了,他选择回乡养猪、种杨梅,搭建起电商助农销售平台,为家乡代言。
红果果正变身金果果。今年6月底,白浦村杨梅已销售3万余斤,销售收入超60万元。如今全村杨梅种植规模已有1.16万亩,大棚杨梅种植面积300余亩,杨梅产业总产值8000多万元,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15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
标签: